新华网四川 > 正文
2023 05/2009:02:00 来源: 新华网

乡村振兴在行动|古村田园变景区 四川西昌以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2023-05-20 09:02:00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分享到:

  新华网成都5月20日电(吴晓)传统土坯房改建成民宿,推窗即见邛海湿地;牛圈变身时尚咖啡屋,精致甜点好评如潮;身着彝族传统服饰的游客嬉戏蓝花楹下,斑驳阳光洒满古村的石板路……今年“五一”期间,位于四川凉山州西昌市的大石板古村,成了新晋热门打卡地,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日均客流超1.5万人次。

  西昌,被称为“春天栖息的城市”,入列四川首批天府旅游名县。近年来,西昌市坚持“全域旅游、首位产业”发展战略,强化文旅赋能、联农带农富农机制,促进一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了大石板古村、长板桥村、中泽油橄榄庄园等乡村旅游热门点位,探索出一条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2022年,西昌以文旅融合为主导的服务业占GDP比重46.74%,全市乡村旅游直接带动9万余人、间接带动45万人创业就业。

  拼接图片:上图为中泽油橄榄庄园里的西溪里花园咖啡厅,下图为橄榄油咖啡。新华网吴晓 摄

  民宿“活化”村落 村民吃上旅游饭

  “不好意思,我们的房间都已经订满了。”这是西昌山有木兮精品民宿负责人陈笑羽在“五一”期间重复得最多的一句话。尽管假期已接近尾声,仍然不断有游客打来咨询电话。“五一”期间,众多市民游客在大石板古村体验乡村旅游的魅力,民宿一房难求。如果时间退回几年前,这是当地村民无法想象的画面。

  “以前村里不少房屋都是土坯房,部分老屋年久失修,基础设施也不完善。”据大石板社区妇联主席肖文婷介绍,2019年,当第一家民宿在大石板古村开门迎客时,村民们都大为不解,认为村子连年轻人都留不住,凭什么吸引外地人来旅游。

  然而,在以陈笑羽为代表的古村首批民宿经营者看来,大石板古村有着优秀的旅游资源禀赋,村民无法发现它的美,“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大石板古村的民宿,可以遥望邛海湿地。(受访者供图)

  大石板古村背靠螺髻山,面向邛海,地处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内,紧邻中国最大城市湿地公园——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当地阳光灿烂、风景宜人、依山傍水,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特色鲜明的茶马文化。

  “我们当时就想,不能守着‘金山银山’过苦日子,要向旅游‘要饭吃’。”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大石板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尹俊是这个古老村落变化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据他介绍,2019年,在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中,原钟楼村、核桃村、民主村合并为大石板社区,大石板古村乡村振兴一期项目也随之启动,以保留古村文化和村落原貌为核心,让古村落重焕生机。同时,该村以民宿主导村域产业,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构建起“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机制。村民们改变了几十年来“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活,吃上了“旅游饭”。

  俯瞰大石板古村。(西昌市文广旅局 供图)

  据统计,目前大石板古村共有民宿232家,2100余间房,3300余个床位。村里的旅游业态也日趋多元,村民在“家门口”支起了小吃摊,彝族传统服饰旅拍店从年初的3家扩展到30多家。

  大石板古村的民宿。(西昌市文广旅局 供图)

  数据显示,2021年大石板社区共接待游客9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640万元;以乡村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解决就业1200余人次,其中本社区就业人口415人、人均月收入3000元。2023年,大石板乡村振兴项目入选“2022四川十大城乡融合案例”。

  夜幕下的大石板古村。(西昌市文广旅局 供图)

  旅游反哺一产 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走进位于西昌市安哈镇的中泽油橄榄庄园,1500余亩园区依山傍水,白色灯塔书屋矗立林间。游客品尝特色橄榄油咖啡、漫步橄榄种植观光区,在飒飒风声中,仿佛能感受到画家梵高笔下橄榄林古老的气息。

  依山傍水的中泽油橄榄庄园。(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中泽油橄榄庄园是依托北河油橄榄基地建设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种植有两百多种油橄榄树。园区以油橄榄为核心,将乡村生产生活与休闲娱乐观光相融合,是西昌市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工程。

  “我们原本的主业是搞科研,做橄榄树的选种育种。2018年左右,园区有了第一批慕名而来的游客。当时我们旅游设施并不齐全,没有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甚至连讲解员都没有。”中泽公司北河基地管委会主任黄勇表示,为了不让游客失望,员工们只能硬着头皮上:游客需要讲解,他们就是导游;游客需要歇息,他们就是接待员、咖啡师……送走游客后,他们就又变回了管理者、农技师与研究员。

  小朋友在研学游中品尝橄榄油。(受访者供图)

  油橄榄树形优美、四季常青,园区地理环境优越、有山有水,发展旅游业成了水到渠成的事。现在,园区建有油橄榄种植观光区、科研生产区、水上休闲娱乐区、游客服务区、油橄榄主题花园餐饮区、民宿体验区、油橄榄博物馆展示区等功能区,实现了科研种植基地向景区转变,年游客接待量1万人以上,旅游收入超300万元。

  “发展景区能够以旅游业反哺农业,不仅能宣传油橄榄产品、油橄榄文化,擦亮油橄榄金字招牌,还解决了周边村民就业问题,带动周边群众增收。平时我们能固定提供70个就业岗位,旺季能提供上千个岗位。务工人员日均收入超过100元。”因农旅融合解锁了数种身份的黄勇表示,今年园区计划引进更多文旅领域的各类人才,“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不断探索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在油橄榄园区内务工的附近村民。(受访者供图)

  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西昌模式”

  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西昌市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小村落、产业园变身旅游景点,吸引八方来客走进西昌的广袤乡村,既带来了火爆人气、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西昌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西昌市出台《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扶持和奖励办法》等10项政策,设5000万元文旅发展基金,通过创意设计、音乐产业、演出产业、手工艺等六个方面赋能乡村振兴。

  据介绍,西昌市通过创意设计与乡村建设结合打造文旅特色村镇49个,入选四川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十大优秀案例;打造“邛海湿地音乐节”等音乐品牌10个,培育200余支民俗文化队伍;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村寨、创意农业发展,打造文旅融合景区11个,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2022年以文旅融合为主导的服务业占GDP比重46.74%,全市乡村旅游直接带动9万余人、间接带动45万人创业就业。

  4月30日,人们在西昌市建昌古城游览。新华网发(李结义 摄)

  “西昌通过开展文化旅游赋能地区发展,打造‘民族地区文旅带动型’乡村振兴模式,探索文旅融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西昌路径’。”西昌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西昌将把建设“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作为乡村文化价值转化的一大抓手,构建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以“文化+”特色村镇、“文创+”农业产业、“文博+”乡村文化、“文旅+”乡村度假、“非遗+”节庆演艺五大文化乡村振兴生态圈,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李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