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茶谷 新华网发(王巍 摄)
近年来,达州市大竹县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紧扣“粮猪安天下、特色促增收”思路,聚力夯基础、育龙头、强品牌、延链条、促增收,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高效发展。
2021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4.6亿元、增长8.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万元、增长10.4%,出栏生猪75.76万头、增长16.5%,粮食产量达61.8万吨、实现十五连增。先后获得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全国农业(糯稻)全产业链典型县、省级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等称号。
月华镇糯稻长势喜人 新华网发(李相芬 摄)
旧产业发展出新模式
8月29日,在大竹县石河镇新华村的大会议室内,来自石河镇、八渡乡、文星镇等地的近百名村民齐聚一堂,只为一件事——订购明年栽种的羊肚菌菌种。
据了解,大竹县石河镇于2009年开始发展香椿产业。如今,大竹香椿栽种面积约12万亩,仅石河镇就已达5.3万亩。村民们思考起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多种可能性。
2017年,村民李忠杰夫妇成立大竹县三杰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羊肚菌和平菇,并创新发展出“香椿树下套种羊肚菌”新模式。2020年,香椿树下套种羊肚菌试种成功。
“我希望羊肚菌能成为大竹的第六张产业名片,目前,已经下单的订种面积有近800亩,种植户有近80户,比去年的下单面积翻了一倍,今年下单总面积有望超过1000亩。”在订种大会现场,李忠杰与前来订购的种植户们签订了订购协议。
对于发展羊肚菌产业,石河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我们希望通过普及羊肚菌种植相关知识,提高大家种植技能,提升羊肚菌产业质量和效益,力促羊肚菌种植产业成为全镇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石河镇副镇长尹婕认为,要发展羊肚菌产业,必须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技能和管理水平,促进羊肚菌的品质和产量提升,还要加强与企业、专合社、专家、农户等多方合作,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共同推动羊肚菌产业发展,更要注重羊肚菌的品质和安全性,提高市场竞争力,真正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产业链延展出新业态
日前,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公示,大竹县团坝镇白茶村榜上有名。
“媳妇和我身体不好,干不了重体力活儿,改种白茶后,收入慢慢上去了。现在每年在家门口就能挣4万多元,心里特别踏实。”52岁的邓中成是茶园附近团坝镇白坝村的村民,也是白茶产业基地的劳务小组长,他和妻子两人不仅在茶园务工,在自家地里也种了茶。
与邓中成不同,唐兴源在了解过家乡栽种的白茶后,决定返乡创业,用了短短几年时间,他将茶园种植面积发展到了500多亩。
“今年采了近五千斤茶叶,卖了有约600万元,今年下半年我还准备再扩建100多亩茶园。”对于自己的茶产业发展,唐兴源信心满满。
从茶产业着手,村民们开动脑筋,做起了“茶”文章,打造旅游景区、特色农家小院等,助推茶旅融合发展。
如今,白茶村已发展白茶12800亩,培育龙头企业3家,连续7年成功举办“喊山开茶文化旅游节”,白茶产业的影响力、知名度和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同时,随着云峰茶谷、淳年小院等旅游业态出现,有力推动“三产”融合,形成了产业发展促进文旅提升、文旅提升助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支持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土特产迈步向品牌化
近年来,大竹县强化产业支撑,建立“县委书记任链长、县级领导分产业挂包、部门管园、乡镇建园、社会资本参与”的产业推进机制,出台“粮十条”“生猪十条”“苎麻十条”等政策文件,近三年共投入产业发展资金4.2亿元,培育特色产业基地近百万亩,建成苎麻、香椿、糯稻、白茶、绿竹五大产业发展中心,全力打造“五张名片”产业链。
目前,已建成省五星级园区1个,市级园区4个,县级园区15个,实现园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28元,带动形成20万亩绿色糯稻、8万亩精品白茶、13.5万亩优质苎麻、12万亩特色香椿等优势特色产业。
此外,大竹县从院企联动“科技化”、智慧加持“数字化”、品牌助力“产业化”三方面着手,搭建院(校)政(企)合作平台,创新运行“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园区基地示范”科技转化模式,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及涉农科研机构10个,引进姚穆院士等中高级人才72名,建成小龙虾良种繁育中心,《稻渔生态种植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主线,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建成数字农业平台16个。
目前,大竹持续做强“大竹白茶”“大竹香椿”“东柳醪糟”等公共品牌。创建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6个、中国名特优产品1个、四川名特优产品3个,绿色食品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