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2023年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第二阶段的比赛展开。连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乒乓球迷齐聚成都市武侯区,为这场国球盛宴欢呼呐喊。
国乒队员走进校园
2023年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是继2022年第56届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之后,国际乒联落户成都的又一项重磅赛事。全新的赛制、精心的筹办、浓厚的氛围,都为全国球迷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赛场内外的暖心细节更是让专业记者们纷纷点赞。
以创新为“密钥”
让感动不止于赛场
央视体育频道资深记者李武军虽然参加过无数次世界级乒乓球赛事报道,这次却收获了不一样的体验。
李武军表示:“首先这是一个新颖的赛事,而且又采用了‘抢八’的全新赛制,无论是对于运动员、记者还是观众来说,都是看点多多,悬念多多。”
当李武军第一次走进四川省体育馆的赛场时,现场的色调就让他眼前一亮:“有别于其他WTT(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冠军赛)的比赛的颜色设置,这次四川省体育馆采用了红色作为主色调,搭配看台上的五彩座位,伴随着灯光及极具动感的音乐,能够调动起大家的热情。”
“这么大型的国际性赛事由一个区来承办,确确实实很了不起。首先了不起的是有这样的勇气敢接这样一个‘大盘子’,而且还在不断地守正创新,也让球迷更加期待接下来的几届会有什么样的惊喜。”对于赛事落地武侯区,李武军这样说。
赛场中无处不在的乒乓元素
据悉,为了向来自全世界的乒乓球运动员、教练、裁判及球迷呈现出“彰显国际标准、中国特色、巴蜀韵味、天府魅力的国际体育赛事”,进一步放大“办赛、营城、兴业、惠民”效应,实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武侯区坚持以赛事为根本,科学统筹资源,建立了筹委办、6个工作部以及1个场馆、1个酒店专班的“1+6+2”组织架构,确保赛事的顺利举办。
武侯区坚持以运动员为中心、服务至上,成立了24小时客群服务团队,设置了5个志愿者工作组、16个工作岗位,招募培训167名志愿者,全方位做好赛事服务保障。同时,把安全办赛放在首要位置,开展场馆运行、医疗卫生、交通保障等实战演练和压力测试,确保赛事安全顺利。
同时,面向全球征集会徽、吉祥物和赛事主题口号,让更多的人了解赛事、关注赛事、参与赛事。会徽将乒乓球拍和金沙太阳神鸟图案进行融合,彰显了成都的文化特色;吉祥物“乒乒”设计灵感来源于大熊猫,将大熊猫的可爱与乒乓球运动的活力相结合,表达了成都人民对乒乓球运动的由衷喜爱。
赛事期间,武侯区还组织开展“世界杯公园”“熊猫之旅”等系列活动,运动员们走进校园、社区、企业、景区,开展交流互动活动,让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观看到国际顶级乒乓球赛事、在家门口就可以观赏运动员们的高水平球艺,进一步点燃了成都球迷的热情。
在李武军看来,此次2023年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讲究的是一种团队意识,而武侯区在整个赛事的运行过程中也展现出团队的力量和智慧。他相信2023年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一定会在乒乓球爱好者的心目中留下永久的记忆。
热情、专业、温暖
打动他们的还有这些细节
数据显示,在成都,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乒乓球爱好者,全市常年参加乒乓球运动的爱好者达到300万人。2023年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自开始售票以来就受到全国球迷的热情关注,三轮门票销售持续火爆,第二轮1万张门票7分钟就被抢完。
成都球迷的热情也给赛事媒体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乒乓世界》编辑部副主任边玉翔表示:“第一天来的时候就看到很多球迷们在排队入场、秩序井然,第一次感受到咱们成都武侯有非常好的乒乓氛围。”
12月7日是2023年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第二阶段的第二个比赛日,赛事集中紧凑,信息更新频繁。
中午12点,在媒体工作间,工作人员张霁蕾正在用中英双语更新白板上的重要信息,提醒记者们当天采访的注意事项。
“白板服务非常贴心,每天赛事流程、当天比赛的成绩都会及时公布在墙上,这让我们工作起来更加便利。”边玉翔表示,虽然武侯区是第一次承办这样的大赛,但是仅从媒体服务方面来说已经非常专业了。期待接下来的几届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能够在武侯区越办越好。
张霁蕾和同事们还在赛场内的媒体桌上为记者团准备了工作台灯。台灯上罩着柔光纸,上面有手写的娟秀字体“幸福成都,乒向未来。A city of happiness. A journey with Chengdu”,向记者们默默地传达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