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乐至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整体推进,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宣传推广、融合发展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竹编文化展示。(姚阳 摄)
据相关数据统计,乐至境内有文物保护单位2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中国传统村落2处。同时,拥有国家三级博物馆——陈毅纪念馆,馆藏文物898件(套)、珍贵文物25件(套)、革命文物13件(套),省级工业遗产1处。位于乐至县境内的省级重点考古项目——资阳濛溪河考古遗址入选“2023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蜀绣。(姚阳 摄)
此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乐至拥有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传统舞蹈及传统美术在内的非遗代表性项目35项,其中省级1项、市级14项、县级20项,省级非遗体验基地3处、市级非遗传习基地2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8人、非遗工坊2个。
在提高乐至非遗知名度上,乐至每年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非遗节”“戏曲进校园”等节庆活动开展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乡镇等传承展示活动20余场次。组织外婆坛子肉、仙荷藕粉等非遗产品参加非遗美食节、天府文创大赛、全国旅游商品大赛、红色文创大赛等大型展示展销活动,龙氏套套筲箕、乐至蜀绣、石佛挂面、仙荷藕粉、佳佳剪纸等非遗作品先后获得省市县相关奖项20余项,尤其是近两年,乐至剪纸、蜀绣项目先后走出国门参加展览和交流,非遗影响力大幅提升。
乐至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培养,积极整合资源,加强对民间传统工艺品的搜集、挖掘、整理,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