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柳江镇两河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忙碌。这曾经是一片“走丢”的耕地,如今它不仅被寻回,还焕发新生。
洪雅县柳江镇两河村高标准农田水稻收割现场。(洪雅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迷失 种田还是种茶?
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洪雅,有着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种粮却没让两河村村民王玉芬过上富裕的生活。当看到周边丘陵区的村民纷纷种茶的时候,她也拿出了家里的一半土地种茶。
“最初种茶的收益也确实比种粮好一些。”王玉芬坦言,“久而久之,就会发现,种茶受气候、土壤、海拔、阳光、水分等多种因素制约。如果赶上像今年天这么热,或是赶上下雨的日子多,茶的收成就会很差。”
离两河村20多公里的止戈镇安宁村村民张雪松种了十年茶,他说,茶树作为深根作物,拥有庞大的根系,需要土层深厚且疏松的土壤来支撑其根系发展,靠近山顶、海拔较高地区云雾环绕,温度和湿度条件都非常适合种植。但止戈镇安宁村地处平坝,属于硬塥土、黏土,水分太重不利于茶叶的生产,茶叶产量、价格都比丘陵地区低很多。
止戈镇安宁村高标准农田。(洪雅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寻回 耕地恢复与农业示范园相结合
“三调”数据显示,“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洪雅县农用地总量255.98万亩,其中耕地20.07万亩,占8%,耕地资源稀缺,人均耕地不足0.6亩。“二调”至“三调”10年间,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洪雅县约有18万亩耕地改种竹林、茶叶、柑橘和藤椒等。
2023年,洪雅县开始进行耕地恢复。“我们把全县‘二调’至‘三调’期间流出的耕地套合‘建设用地一张图’‘林地一张图’、生态红线和自然保护地范围开展梳理分析,逐项扣除不宜恢复情形后,形成了全县耕地恢复资源一张图。并以此为基础,与‘天府粮仓’洪雅示范区建设规划进行套合,选取示范区内地势平坦、水源充沛的可恢复资源较集中的区域6万亩,作为示范区建设和耕地恢复的先行区域,推动耕地布局优化。”洪雅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康洪介绍。
止戈镇安宁村党支部书记王紫龙说:“耕地恢复需要做深做细群众工作,在开展耕地恢复前,我们在拟实施范围内大力开展宣传动员,引导农户参与腾退还耕,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一刀切’,对群众不愿腾退的地块全部予以保留。同时根据出台的《洪雅县耕地恢复土地整治地面附着物补助标准》对参与实施耕地恢复所涉及的地面附着物进行补助。”
洪雅县依据《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洪雅示范区建设规划(2022—2030年)》,以洪雅县青衣江流域粮食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统筹推进耕地恢复工作。集中统一整理零散田块,实施田型调整,重置沟渠田坎,让“小田”变“大田”,同时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整治排灌渠35公里,维修、疏浚渠道160公里,恢复和改善灌面1.59万亩。
“目前,全县已恢复耕地1.5万亩,耕地恢复结束后,项目区耕地平均提高了一个等级。集中连片恢复的耕地4500亩全部纳入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其中2200亩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余2300亩纳入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王康洪说。
止戈镇安宁村高标准农田收割现场。(洪雅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再出发 实现农业现代化
日子好了,张雪松实现了靠种地致富的梦想。“现在再也不望天吃饭了,在家门口的农场做农活一个月也有2000元,加上流转土地的收益,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
对于未来的发展,柳江镇副镇长祁明辉表示,将重点立足品牌建设。目前“洪雅大米”由于米粒饱满、米体细长、米色如玉,广受市场欢迎。“耕地恢复加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耕地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一亩地增产500斤。还有近期,连接青衣江流域粮食现代农业园区‘柳江-东岳’示范片和依托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柳江古镇的产业观光环线建成通车,每天来我们村的游客正不断增加。”祁明辉说。
背靠青衣江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依托自然生态禀赋,止戈镇正朝着“产业+园区+景区”农旅相融的特色强镇发展。
在耕地恢复的同时,洪雅农业在发生着质的飞跃,不仅有仓廪殷实的“丰景”,还有村庄蝶变的“惊喜”;不仅有现代农业发展的宏大场景,还有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跃然而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