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信息 > 正文
202505/2412:55:38
成都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四川省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暨蓉城科学之夜启幕

信息2025-05-24 12:55:38
字体:
分享到:

  活动现场。(成都市科学技术局 供图)

  5月23日,2025年四川省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暨蓉城科学之夜在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正式启幕。

  200余场科普活动玩转“科学嘉年华”

  “晚上好,我是穿越数字浪潮而来的AI主持人小川。从未来而来,我感受到成都的创新基因在这里千年延承。”随着数字人小川的登场,启动仪式正式开始。

  随着三位嘉宾共同按下启动装置,2025年省、市科技活动周正式启幕。‌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四川科技馆、成都电视塔、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浩海立方海洋馆等成都地标性建筑也同步亮起科技主题灯光。

  舞台情景剧《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讲述了“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院士的故事,他用一生诠释了科学家的坚守与奉献。

  现代科技会如何回应古人的追问?舞台剧《未竟事,竟成时》带来了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李白把酒问月,留下“青天有月来几时”的旷世之问;落下闳观星测历,铸就《太初历》的智慧丰碑;当“华龙一号”点亮万家灯火,当“北斗”系统指引八方来客,当“嫦娥”探月揭开蟾宫之谜,探索未知、科技创新的脚步从未停下。

  一颗看似脆弱的鸡蛋,却蕴含着令建筑师惊叹的力学智慧?小朋友们带来了科学实验剧《蛋壳里的秘密——中国智慧的力量》,通过趣味实验,阐述了朴素的自然造物如何支撑起现代建筑的惊人力量。

  据介绍,科技活动周期间,除了以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为主会场,还设置了五个特色分会场,遍布城市东南西北,科普活动覆盖科学、自然、应急、交通、医疗等多元领域,200余场配套活动将为市民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蓉城科学嘉年华”。

  活动现场。(成都市科学技术局 供图)

  震撼!在科学之夜“解锁”无限未来

  在本次科技活动周主会场,歼-10C战斗机模型、“华龙一号”核电站模型、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等“大国重器”集体亮相,与eVTOL飞行器、量子芯片等前沿科技交相辉映。

  此次主会场还特别设置向“新”力量展区、AI上“新”未来展区、“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互动展示、“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展、“科普之光”优秀科普作品及文创产品展、“发现科学之美”展览六大展示区,让大小朋友们不仅“涨知识”,也“开眼界”。

  “快看!歼-10C战斗机!”在活动主会场,一架银灰色的1:1全尺寸歼-10C战斗机模型一亮相,立即引发观展市民的惊叹。从事IT行业的市民王先生难掩激动:“之前只能在手机上通过视频看,没想到今天在科技活动周的现场就能感受‘大国重器’的魅力。”

  “除了歼-10C,现场我还看到了很多‘成都造’的科技产品,这些硬核科技以前总觉得离生活很远,今天才发现原来就在家门口。”他特意拍下多组照片,“周末要带孩子再来,让他看看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智造’。”

  在另一边的展台,来自西华大学的研一学生正在热情地向观众演示他们的微电网互动系统。“我们这个系统能实现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就地储能和消纳。”一位学生指着设备解释道,“它可以独立于主电网运行;当负荷不足时,又可以接入电网进行补充供电。”学生们一一介绍着展品。现场观众可以亲手操作设备,直观了解新能源发电原理。

  “看!空气炮……”随着一发空气炮发射,在展位前的小朋友们欢呼起来。“空气炮是通过压缩炮筒中的空气,并突然释放被压缩的气体,从而向炮筒外喷射一股气流,气流产生的推力足够大时,可产生破坏力。”来自西南石油大学的老师们,一边演示烟圈空气炮,一边耐心地为小朋友们解答着。

  来自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焦家豪此次则带来了仿生四足机器人和射球机器人。“从机器人的结构设计、组装,到内部的代码编程,整个过程都由团队成员自主完成。”谈及仿生四足机器人的功能,焦家豪表示,目前该机器人已能实现直线竞速,速度可达每秒1.2米,无论是台阶、斜坡,还是模拟地震搜救场景中的低高度障碍,都能轻松应对,展现出良好的多地形适应性。

  为什么带着机器人来参加蓉城科学之夜?焦家豪答道,“这是一个面向大众科普的平台,一方面可以展示我们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给小朋友们带来创新启发,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科学研究的兴趣,鼓励他们未来投身到创新事业中来。”

  创新路上TA们与城市同奔赴

  活动现场,蓝色“星光毯”上,闪耀的“明星”是向“新”而行的科研工作者们。来自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10个创新团队亮相,分享勇攀科技高峰背后的成都创新故事。

  现场,西南交通大学物理科学技术学院物理系副主任、聚变科学研究所装置运行办公室主任沈军峰向观众生动讲解着准环对称仿星器:“仿星器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就像《流浪地球》里的行星发动机,实际上就是一种核聚变装置。”

  沈军峰详细介绍道:“目前,四川省有两大聚变科学研究装置,一个是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另一个就是我们新建的准环对称仿星器。”谈及科研精神,沈军峰表示:“科研就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需要大胆质疑、小心求证,最终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

  “科技活动周搭建起了一个极好的科学普及平台,市民群众都可以近距离了解探索科技前沿的‘国之重器’。”现场,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博士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项目组成员曾宗康也走上了蓝色“星光毯”。在他看来,科学家精神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地攻克难题,同时要能承受默默无闻。“科研工作辛苦,只有乐在其中,才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近年来,成都在创新药研发领域频频“出圈”,这背后离不开企业持续加快技术攻关的努力。扎根核药细分赛道,通瑞生物制药(成都)有限公司(简称“通瑞生物”)从最前端的分子筛选做起,开展药学研究、临床前研究,并已打通稳定的核素供应和产品物流通道,可确保供应链体系高效稳定全面运转。

  通瑞生物总经理乔海涛认为:“成都科技、产业监管部门与企业并肩作战,在融资、市场监督、环保、安全、临床各个环节予以支持,让企业将精力集中于药品研发。这也让成都创新药,特别是抗肿瘤药迎来爆发。”

  据了解,在今年科技活动周期间,将有重点实验室开放、博物馆奇妙夜、科普基地夜间开放等200余场科普活动持续“上新”,让全民共享科普嘉年华。(完)

来源: 成都市科学技术局
【责任编辑:徐梦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