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广西梧州,西南医科大学女足前腰黄晚在对手包夹围堵中冷静起脚破门,至此,2:0的终场比分,为西南医大女足赢得2024-2025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女子乙组季军的奖杯。
西南医科大学对阵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比赛现场。(西南医科大学 供图)
“医”路追“球”,双轨并进多元成长
“对足球的热爱,是我们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女足队长杜鑫宇的话,道出了全队的心声。女足的20多名成员,来自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11个系院的18个专业。队员大多是进入大学后才接触的足球运动,所以基本功训练一直是球队的“必修课”。一周最少三次训练,抛球、倒地、颠球、传球等基础动作已成为队员的肌肉记忆。
球队坚持开展暑期集训,2024年8月泸州遭遇极端高温天气,队员们却要求加练;今年集训正值期末温课迎考,队员无一人请假;为了协调全队训练时间,队员们将冬训时间调整到中午,训练结束后又马不停蹄投入下午的课堂学习。付出终有收获,去年这支队伍勇夺2023-2024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女子校园组总决赛冠军,一举刷新四川省高校参加全国大学生足球赛事的历史最佳纪录,今年5月再度捧起四川省第五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体育联赛大学女子校园组冠军。
在主教练秦义看来,足球是复杂的综合性运动,在场上不仅需要有好的身体,还要有空间感和逻辑思维,这对队员回归专业学习也会有所帮助。现任队员在校期间,共获奖学金30余人次,获国家级表彰超10人次,省级、校级表彰累计130余人次。历届女足队员中,30余人进入到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西南医科大学长期坚持以体育人、推动学生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的成效体现。
医科院校的背景,也为这支球队注入了独特的“专业优势”。学校发挥体医融合特色,开设“临床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等课程,建立了由教练、医疗、体能、康复、心理等组成的运动康复保障团队。
在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王定宣看来,一所医科大学的女足不仅是一支竞技队伍,更是一个融合了体育学与医学的科学实践载体。“队员们通过学习运动康复、运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将理论应用于实训,有效预防和治疗运动损伤,提升赛场心理素质。”王定宣认为,足球作为一项团队运动,也培养了队员们攻坚克难、团结协作的能力和责任意识,这些品质对于未来的医疗工作者同样重要。
体教融合,赋能医学人才培养
时间倒回2006年,西南医科大学女足草创之初,连11人的主力阵容都捉襟见肘。如今,球队常规出勤可达20余人,既有大一的“萌新”,也有已是研究生、舍不得离队的老队员。
长期以来,西南医科大学始终坚持“健康第一、以体育人”的教育理念,将校园足球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纳入了重点建设项目,出台《西南医科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办法》,全方位推动校园足球建设,构建起“教学-训练-竞赛-文化”四位一体的足球育人体系,深化推进“体教”“体医”双融合,赋能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
17号后卫、临床医学专业的杨瑜便是体教融合的受益者。作为在队资历最老的球员,她从大一一直效力到研三。她说:“足球和球队已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会尽己所能,把对足球的热爱坚持下去。”七年的足球经历,让她在繁忙的医学学业和人生抉择遇到困难时,始终保有昂扬的精神和豁达的心态。
如今,走进西南医科大学,校园足球文化氛围浓厚。学校成立了校院两级足球俱乐部和足球社团,每年坚持举办“青体杯”校园足球联赛,打造足球文化节等活动,构建起“班级-院系-校级-校际”四级足球竞赛体系,牵头创办四川省(川南)高校大学生足球联赛,积极承办“贡嘎杯”等校园体育赛事,以赛促练、以赛育人,帮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校还通过各级媒体平台、橱窗专栏和打造足球荣誉室、荣誉墙等,多渠道宣扬足球文化,让足球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血脉。
连续两年踢进全国前三,两座沉甸甸的奖杯,不仅是女足队员们无数汗水与智慧的结晶,也是西南医科大学长期坚持立德树人、以体育人的成效体现,更是省、市、校携手深耕的成果。
展望未来,西南医科大学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以体育人,聚焦“四位一体”目标,实施“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创新体教融合模式,擦亮校园足球品牌,为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西南医大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