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乐山金口河区金河镇曙光村锚定枇杷特色产业,蹚出了一条“班子强、民心聚、产业兴”的乡村振兴路,让“果盘子”成为村民的“钱袋子”,让“曙光”照进了山村。
曙光村千亩枇杷。(金口河融媒体中心 供图)
破局:从“产业迷航”到“锚定枇杷” 党建引领焕新生
曙光村曾是金口河的乡村治理名片,但后来因集体经济盲目投入凤凰李、藤椒等产业,不仅亏损严重,每年还得承担12万余元土地流转费。
曙光党群服务中心。(金口河融媒体中心 供图)
转机始于2020年底的村“两委”换届。新班子开启了“白加黑”“5+2”模式:包村领导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坐板凳、拉家常,两个月走遍全村每一户。“大叔,您觉得种啥能赚钱?”“大姐,土地要是自己种,想种点啥?”一次次交心,让村民慢慢打开了话匣子。结合市农科院对土壤、气候的分析,大家一致拍板:“咱这儿海拔、温差适合种枇杷,就干这个。”
2021年,村里终止了亏损产业的土地流转协议,把350余亩土地还给村民种枇杷。“当时不少人犹豫,怕又赔了。”村民张大哥说,“村干部带着我们去汉源、犍为考察,帮扶单位四川能源发展集团还搞‘先种后奖’,达标就给400元/亩奖补,挂果后再缴点钱给集体,我们才敢试。”
如今,曙光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34岁,大专以上学历占85.7%。
蝶变:从“摸着石头”到“链上增收” 枇杷成了“致富果”
曙光村山坡上,枇杷树挂满金黄的果实,果农们挎着竹篮穿梭林间,指尖轻转便摘下一颗饱满的果子。“今年摘了3000多斤,能卖1万多块。”村民刘大哥说。
曙光村“曙馨”枇杷。(金口河融媒体中心 供图)
2025年,曙光村200余户农户种枇杷,占总户数50%以上,总产量15万斤,同比增长750%,产值达60万元。“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比出去打工稳当。”刘大哥说。
这样的成效,源于“技术+品牌+渠道”的全链条发力。“以前不懂技术,果子小、虫眼多,卖不上价。”种植户陈大姐坦言,“现在市农科院专家常来,疏花疏果、防虫害手把手教;我们还去峨边学经验,回来照着装防虫网、搞水肥管理,果子一年比一年好。”
品牌打响更让枇杷身价倍增。“我们注册了‘曙馨’商标,农残检验严得很,包装上印着大瓦山、转转花,好看又有咱金口河特色。”曙光村现任村党总支书记、“90后”王丹拿起一盒包装精美的枇杷,“以前果商收购才4块一斤,现在精装能卖12至18块。”
销售渠道也越拓越宽。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收购、包装,不仅在成都国际网球中心、华西牙科医院设了展销点,还通过“川交惠工”平台让全省交通系统职工都能下单。“去年枇杷丰收季,游客来摘果、买特产,一天就卖了408盒,还订了1.5万斤。”王丹说,“从山里到城里,咱的枇杷不愁卖。”
续航:从“一颗果”到“一条链” 绘就共富新图景
“下一步,我们要让‘一颗枇杷’变成‘一串产业’。”金河镇党委书记钱丹指着规划图说。如今的曙光村,正从“单打独斗”迈向“抱团发展”,描绘着更长远的蓝图。
市农科院专家到曙光村指导枇杷种植。(金口河融媒体中心 供图)
技术上,将建“枇杷专家工作站”,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带头人。“计划组织更多人去省内外推介,让‘曙馨’枇杷走出乐山。”王丹说。
标准上,将整合全镇2000余亩枇杷地,统一“种、管、养、摘”标准,按“小中大优”定价格。“同心村、民心村也跟着种,以后全镇一盘棋,抱团闯市场。”
更令人期待的是“多元化”布局:规划建设集种植、加工、观光、研学于一体的枇杷产业园,搞枇杷膏、枇杷酒深加工,办采摘节、研学游。“到时候,游客来摘果、看风景、学农技,咱的山更绿、钱袋子更鼓。”曙光村村民张大哥盼望着。
从“产业迷航”到“枇杷领航”,曙光村的变化,是金河镇“工农融合、五彩金河”发展定位的生动注脚。如今,山坡上的枇杷树迎风摇曳,正如这个山村的未来——充满希望,愈发兴旺。(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