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7月25日电(郑玮)7月25日,由成都市国资委主办的“智造未来・转型共生”蓉城国企开放日活动举行,近50名企业、市民及媒体代表走进“四川省制造业智改数转赋能平台”(以下简称“赋能平台”),探寻成都制造业转型密码。
企业、市民及媒体代表参观“四川省制造业智改数转赋能平台”。新华网发(曹鹏 摄)
该平台由成都产投集团下属科服集团运营,采用“问诊把脉+精准施策”的“分诊台”模式,提供政策支持、技术产品、资源要素等“一站式”服务,提升企业“智改数转”对接成功率。截至2025年7月,赋能平台已吸引近200家服务商入驻,涵盖技术咨询、智能装备等10大领域,为2600余家企业开出“转型处方”。
在6300平方米的赋能平台展厅内,成都卡诺普的焊接机器人运用编程控制、高性能全数字处理器等技术,实现三电平软开关功能的精准焊接,有效解决了人工成本高、智能化程度低、焊接质量不佳的问题;长虹控股集团的“5G+AI”视觉检测设备,将原本19小时的人工检测缩短至30秒,准确率达99.98%,人均生产效率提升275%。
讲解员介绍企业“智改数转”成果。新华网发(曹鹏 摄)
赋能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智改数转”就像给工厂定制“健身方案”——通过“智能化改造”升级肌肉(设备),通过“数字化转型”疏通神经(数据流),让企业运行更高效。
面对部分企业“为何转”的疑问,先行者的实践给出答案:成都星卫迅科技通过赋能平台与专业机构联合定制的智能生产线升级改造方案,解决了手工生产模式带来的成本与质量控制难题;瀚江新材通过赋能平台精准匹配供应商,获得玻璃棉自动包装和贴面系统解决方案,预计生产效率提升5%、人力成本降低约10%。
交流座谈会现场。新华网发(曹鹏 摄)
为了让企业“敢转、会转、能转”,赋能平台构建全周期服务链,通过股权投资、担保贷款等金融服务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同时将“智改数转”的最新政策进行系统汇编和解读培训,帮助企业提前规划项目方案,以争取更多资金补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