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中试平台场景创新发布专场活动举办。成都市科学技术局聚焦生物医药产业转化痛点,精准链接创新资源。
活动现场。(成都市科学技术局 供图)
企业之“需” 服务之“应”
生物医药中试“服务菜单”发布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规模量产,往往面临工程化验证难、工艺放大风险高、市场匹配周期长等挑战,此次活动核心是整合中试平台服务资源,与有需求的企业见面,推动现实需求与解决方案的有效衔接。”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活动现场,成都市中试服务联盟发布了《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中试平台及概念验证中心场景清单》(以下简称“清单”)。这份清单如同一份详尽的“导航图”和“服务菜单”,集中展示了40家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中试平台及概念验证中心的核心服务能力、技术特长和特色领域。
“此次发布的清单聚焦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整合原料药、化学药、生物药、中药等产业细分领域的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构建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专业化中试服务网络,为创新项目提供从实验室到量产线的全周期支撑。”成都市中试服务联盟秘书长焦险峰介绍。
作为清单中的服务机构代表,华曙图灵3D打印高端医疗器械创新概念验证中心和通瑞生物核医药全产业链创新与中试平台进行了现场推介。
“政府搭建互通平台,让我们概念验证中心的服务迅速适配到所需企业。”华曙图灵注册经理汪茹分析,医疗器械与药品行业专业性强、细分程度高,“这种供需‘面对面’的方式务实且高效,现场谈了多家企业的技术合作需求,我们会迅速落地对接达成合作。”
顶尖学者创新项目如何加速转化?
给硬成果一个放大的“实战场”
在此次对接会上,多位顶尖学者携其团队研发的医疗创新技术集中亮相。
西南交通大学黄楠教授团队带来了“具有颠覆性的再生医学功能的新一代血管支架”的创新项目。“从概念验证和中试至规模应用的全生命周期中对企业的培育和服务,对初创企业的成长来说非常关键。”黄楠教授分析,生命科学作为交叉学科,其创新过程尤其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协作创新,运行高效的中试平台能大大提高成果技术转化的效率。
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马莉推介了“用于无标记分子检测的DNA微阵列生物芯片”的创新项目。“我们的研究方向属于精准检测领域,目前项目正处于概念验证阶段,此次发布的清单中,我们也关注到多个该领域的中试平台,后续将积极对接、深入沟通。”马莉继续说道,“此次交流的各方都是带着明确的合作供需计划,沟通很深入,也容易产生转化的实效。”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定堃教授团队推介了“新型中药口腔速溶剂”的创新项目,团队的部分研究成果已进入中试阶段,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正面临寻找适配中试平台的问题。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活动的供需适配度很高,在天府国际生物城等中试平台就能找到适配平台服务,我们已经在现场完成初步确认,接下来就是去现场进行深入对接了。”
近年来,成都着力打造西部中试中心,通过中试验证为生物医药产业领域赋能。为推动中试平台的建设,成都市出台了《成都市建设西部中试中心实施方案》和《成都市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资助管理办法(试行)》,在创新药、中医药、医疗器械等生物医药细分领域建设市级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40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