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测试基地内,科技人才操控设备助力低空经济发展;羌绣工坊里,非遗传承人带徒传艺,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田间地头,“新农人”用智慧农业点亮乡村振兴新图景……近年来,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锚定“人才振兴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引才”筑巢、“育才”固本、“用才”增效、“留才”暖心,打破民族地区人才发展壁垒,推动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引才筑巢聚智,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水”
90后“新农人”杨文(左)与专家在地里查看中药材生长情况。(北川县委宣传部 供图)
从茶山到车间,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北川坚持开放引才,打造吸引人才的“强磁场”,推动人才资源向重点产业聚集。
“有了专家的支持,我们选育出更高品质的茶叶新品种。”北川尔玛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小波说。近年来,北川通过“博士工作站”平台,柔性引进四川农业大学茶树栽培育种专家团队,推动苔子茶新品种“落地生金”。团队运用现代科技全力挖掘优质茶种,目前已成功选育出“苔子茶1号”和“苔子茶2号”并授权推广。在第十四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北川茶企一举斩获14项“金奖茶叶”,成绩斐然。
这是北川实施“柔性引才”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北川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已建成21个博士工作站,柔性引进学部委员、博士及团队核心成员百余人,带动产业增收超10亿元。
为进一步拓宽引才渠道,北川设立驻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站,持续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院引所“三招三引”深度融合。“我们每年赴成都、西安、重庆等高校集中开展招才引智活动。今年上半年,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签订校地合作协议,携手陕西西北通用航空协会开展低空经济战略合作,充分引入人才资源赋能主导产业。”北川县委人才办工作人员介绍。
截至目前,“海纳北川 才聚羌山”系列引才活动已举办102场,年度引才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北川已举办两届全国性低空产业大会,联合顶尖院所共建西南首家低空试验测试中心等5个创新平台,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等7支专家团队。
育才精耕沃土,让人才队伍长出“好苗子”
坚持自主培养,夯实人才基础。在绵阳飞行职业学院,东西部协作重点项目——“蓝鹰之星”无人机应用技术培训班迎来新一期学员。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学员们进入北川无人机综合测试基地开展实操训练。“希望以后能从事无人机飞防作业,这里的培训很专业,对于未来,我信心满满。”学员刘波说。
从现代科技到传统技艺,育才的种子在不同土壤中皆能开花结果。茶叶加工高级技师吴红,通过北川组织的技能培训和产业交流平台,不断提升制茶技艺,并带动村民增收。“一直以来,北川都注重对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这是北川苔子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支撑。”吴红说。
为壮大茶产业人才队伍,北川构建“大师领衔+专班指导+平台孵化”三级培育体系,设立“羌茶非遗工坊”“苔子茶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动传统技艺传承。如今,在吴红等技能大师的带领下,已培育制茶能手2000余人。
此外,北川还推出“菁苗淬炼”“禹羌薪火”等培育计划,通过“政府搭台+企业主导+院校协同”模式,累计开展专题培训112期,覆盖3800余人次,培训领域涵盖低空经济、现代农业、康养旅游等。
用才人尽其才,为发展释放“强动能”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羌绣代表性传承人陈云珍手把手指导学员练习羌绣针法。(北川县委宣传部 供图)
用好人才是人才工作的关键。在云珍羌绣振兴工坊,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羌绣代表性传承人陈云珍正指导20多名学员练习“锁针绣”技法。“政府每年专款支持‘师带徒’非遗技能传习,学员完成固定课时并通过考核后可享受传习补贴。”五年来,此类传习所已在12个乡镇落地,累计培养高级绣娘100余名。
与此同时,北川实施“非遗四川·百城百艺”品牌建设,联合东华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发《羌绣图案及文创研究》《羌绣现代应用指南》等研究成果。一系列扎实的举措,让北川羌绣从业者从2008年的不足百人增至现在的2300余人,形成7个专业合作社和18家文创企业。产品种类从传统的服饰绣片扩展到家居、文旅等9大类1700余个品种,年产值达1.6亿元,带动从业人员户均年增收2.8万元。
在擂鼓镇千亩中药材基地里,90后“新农人”杨文蹲在地头查看白芨长势。“这个品种是我们院士(专家)工作站最新选育的,活性成分比普通品种高出30%。”这位返乡创业的研究生创办了生物科技公司,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带领团队培育出优质中药材品种。
“我们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全县发展中药材种植万余亩。”杨文指着远处的加工车间说,“我们在那里生产自主研发的中药护肤品和药食同源产品,去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如今,杨文的企业带动上万名群众增收,吸引40余名大学生返乡创业。
此外,北川还创新“文艺新村民”柔性引才模式,吸引作家、艺术家等文化人才扎根羌乡;组建名师、名医工作室,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下沉。目前,全县各类人才达3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26%。
留才暖心服务,让人才扎根有“归属感”
“蓝鹰之星”无人机应用技术培训班迎来新一期学员。(北川县委宣传部 供图)
“没想到人才公寓这么漂亮、舒适!”刚入住北川人才公寓的绵阳飞行职业学院罗老师欣喜地说,北川用实际行动为他解决了后顾之忧,让他可以安心扎根羌城、专注事业发展,在这片热土上尽情施展才华。
“人才公寓不仅环境优美、毗邻商圈,还提供了‘拎包入住’条件并出台租房补贴政策。下一步,还将新增120套人才公寓。”北川县委人才办工作人员介绍,自实施“人才安居保障”政策以来,人才吸引力和留驻率显著提升。
服务保障持续优化。在晟氏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全自动生物反应器正在运行。公司负责人范伟回忆,今年初企业面临合成生物技术研发瓶颈,北川开展“智汇羌城 链动未来”进园入企专项行动,迅速协调3名省级专家到企业现场指导,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目前,全县已有52家链上企业享受定制化人才服务,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8个。
北川注重情感纽带建设,通过举办“青年联谊”“人才沙龙”等活动,增强人才归属感。乡村文艺人才寇毕妮表示:“这些活动让我们感受到北川对青年人才的关怀。”
从“柔性引才”汇聚智慧,到“分级培育”厚植本土力量,从“人尽其才”激活潜能,再到“暖心服务”促进扎根,北川以“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破解民族地区人才发展难题。如今,各类人才在低空经济、现代农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随着人才生态持续优化,北川将吸引更多人才逐梦羌山,绘就人才与产业共生共荣、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图景。(杨国华 杨容城 唐舒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