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履带式旋耕机在海拔千米的巴山陡坡上自如穿梭,当智能化育秧线以每小时2600盘的速度产出秧苗,当分散的“巴掌田”通过“五良”融合改造连成万亩梯田……四川宣汉,这片曾被视为农业机械化难点区域的丘陵山区,正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为笔,在秦巴山脉间描绘一幅现代山地农业的壮美画卷。
截至2024年底,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4.8%,建成5个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区,20余个乡镇实现大豆、玉米、油菜、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
政策筑基:“真金白银”激活“机”遇链
9月20日,宣汉县新芽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向森林在天生镇新芽村接收了24台履带旋耕机。他说:“这些机型适应本地地形,既缓解合作社的设备需求,也帮助小农户解决‘买机贵、用工难’问题。”
这一批“铁牛”的投入使用,得益于宣汉县三年累计投入的2027.23万元农机购置补贴。通过“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先购后补、直补到卡”机制,全县已推广各类机具4.37万台套,惠及3.71万户次。
政策支持延伸至服务体系构建。宣汉与县职中共建“县校联合”培养体系,由县职中承担农机大修,乡镇负责日常维护,并依托新型职业农民项目,年均开展1—2次技术培训,累计培养150名持证机手。目前,7个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23个专用库房、1000余台配套设备构成的服务网络,已覆盖全县主要产粮区。
宣汉县农机化推广站副站长朱有品介绍,2025年,宣汉计划再建3个区域性服务中心,让“铁牛”进山更顺畅。
人才织网:“本土专家”串起服务链
清晨,新生农机专业合作社指导员李天禄背着工具箱赶往田间修理出故障的耕田机。经过十分钟抢修后,机器恢复运行。
全县现有30家农机合作社、245家社会化服务组织、555名持证机手,通过“理论+实操”培训,保障拖拉机、无人机、联合收割机等新型农机在山区有效应用。
“县职中大修+乡镇维护”的分级维修体系降低了运维成本,也培育了本地技术队伍。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马明明介绍,通过每年150人次的定向培训,宣汉已培养一批掌握智能设备操作和农艺技术的“新农人”。
技术破壁:“五良”融合提升高效链
“碎田变整田,塘堰到地头,水泥路到家门,这才是真正的致富田!”胡家镇鸭池村村民赵全昌站在连片梯田边说。
当地通过“良田、良机、良法、良种、良制”五良融合改造,将1.5万亩“巴掌田”变身宜机化标准田,建成8500亩集中连片示范区。
改造采取“小并大、短并长、坡改平、陡变缓、弯变直”措施,同步修建农机道路和灌溉沟渠。项目区大中型机械通达率达100%,粮油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90%。
基础设施同步升级:303处机电提灌站覆盖20万亩耕地,12593公里机耕道(其中8086公里为水泥路)串联起田间地头,7处区域性服务中心配备的全程机械化设备,年服务能力超10万亩次。
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监事长桂刚介绍,达州市首条高速智能化育秧线每小时可育秧2600盘,4小时能完成40亩地的秧苗供应,效率提升3倍,人工成本降低80%。
科技赋能:先进农机延伸幸福链
在君塘镇大渔池村,桂刚正对一条智能化高速育秧流水线进行常规维护。作为达州市首条高速智能化育秧线,该设备每小时可育秧2600—3000盘,日作业能力达1500亩,仅需4—5人操作,同等产能下节省20名劳动力。在作业季,可满足4.5万亩水稻种植的秧苗需求。
农机装备的持续补齐提升了生产效益。在峰城镇、天生镇等地,集中推广的玉米播种机和收割机成效显著。2025年最新测产数据显示,玉米亩产达1201.1公斤。
近年来,宣汉县通过政府采购配备育秧、耕整、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设备700余台(套),有效解决了种粮大户“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问题。
“采购的农机设备按照管理办法进行监督,免费交由受益村管护使用,有助于壮大村集体经济。”马明明说,农业现代化需要构建“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协作机制。
目前,宣汉县年农机作业面积超百万亩次,正托起秦巴山区乡村振兴的希望。(张平 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