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正文
2025 10/1019:24:18 来源: 新华网

当传统遇见创新 四川文博游刷新国庆中秋假期体验

2025-10-10 19:24:18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分享到:

  新华网成都10月10日电(吴晓)10月8日下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内,一群孩子骄傲地举起自己绘制的“青花瓷彩绘”作品,用灿烂的笑脸为持续八日的“感知青韵・金沙之约”文化盛宴定格下一个生动的瞬间。

  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场景,正是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四川文博热潮的生动缩影。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四川各文博场馆通过科技赋能、情境营造与情感联结,让历史文化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公众生活,掀起一股沉浸式文化体验风潮。

  金沙遗址博物馆游人如织。(金沙遗址博物馆 供图)

  文博游成热门,多地数据亮眼

  今年国庆恰逢中秋,文博游成为广大游客的热门选择。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假期“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成为新趋势,文物游、考古游和博物馆游热度持续攀升。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以“月满华诞·幻游三国”为主题,推出262场活动,8天累计接待观众82.4万人次,同比增长22.66%。文物区观众接待量27.3万人次,同比增长45.38%,文创收入同比增长21.18%。

  金沙遗址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约12万人次,同比增长15.2%。博物馆同步开放三大展览,并推出80余场文化活动,涵盖非遗手作、文艺演出、亲子研学等多种形式,为游客打造了一场“可听、可看、可触”的文化盛宴。

  杜甫草堂博物馆以“新场景、新体验、新消费”为主线,八天接待观众32.5万余人次。四川博物院共接待观众81934人次,同比增长19.5%;提供讲解354批次,同比增长78.8%;举办活动47场次,较去年增加15场;导览器使用4674台,增长19%。

  这些数字背后,是公众对高质量文化内容与服务需求的显著提升,也印证了文博场馆正成为假日出行的热门目的地。

  沉浸式体验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1.4米高的智能仿生恐龙在成都自然博物馆摇摆低吼,“李白”“杜甫”数字人在杜甫草堂与游客吟诗对答,宋代雅集在金沙遗址博物馆的草坪上重现……节日期间,四川文博机构不再局限于传统展览,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互动活动,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历史文化魅力。

  金沙遗址博物馆推出的80余场文化活动覆盖全年龄段。“寻香金沙・青韵雅集”还原宋代生活美学,参与者通过簪花、净手、品茗、焚香、听琴、制香和飞花令等环节,沉浸式感受宋代生活美学。同时,版画拓印、漂漆书签、青玉雕刻、青绿竹编等非遗手作每日轮番推出,让观众在互动中亲近传统工艺。

  在武侯祠博物馆,“月满华诞·幻游三国”主题活动通过AI打卡、沉浸式场景和互动演出,实现从“文物陈列”到“情境编织”的转变。中秋夜活动现场,孩子们制作花灯、家庭围坐制作月饼、身着汉服的孩童行汉礼,场面温馨而富有仪式感。

  四川博物院不仅在假期前新增绵阳、资阳两家博物馆的馆藏珍品至基本陈列中,还推出“伟大胜利 川渝贡献”特展配套的沉浸式活动。

  科技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杜甫草堂博物馆首次亮相的“李白”“杜甫”数字人成为全场焦点,观众可裸眼对诗、提问互动,实现“与‘诗圣’‘诗仙’并肩对话”。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智能仿生恐龙也成为人气焦点,这只高1.4米的“史前巨兽”能够自如转动头部、摆动尾巴,发出低吼,引得孩子们惊呼不断;智能导览机器人“小芯”以灵动的移动方式吸引了游客目光,展现了博物馆数字体验体系的创新发展。

  观众在成都博物馆观看皮影戏。(成都博物馆 供图)

  创新表达激活传统文化

  这个假期,四川文博场馆以更年轻、更开放、更立体的姿态,成功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共鸣的当代体验。从武侯祠的“幻游三国”到金沙的“青韵雅集”,从传统展览到科技互动,文博机构不仅成为假日文旅市场的重要引擎,更在情感联结与创新表达中推动了文化传承发展。

  假期已经结束,但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青・韵”特展还将展出至10月19日,“玉映金沙”科普展也将持续为观众带来互动体验。四川文博的热度未减,这场关于历史与未来的对话,仍在这片土地上生动延续。(完)

【责任编辑:徐梦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