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邛崃市紧扣“人才振兴”这一核心,以“农业+文旅”融合发展为纽带,通过政策扶持、服务赋能、平台孵化协同发力,有效破解乡村人才“引、育、用、留”难题,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政策铺路+平台托举:让返乡“新农人”敢干事、干成事
邛崃市聚焦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构建“政策扶持+产业平台”双轮驱动模式,为返乡入乡人才搭建广阔创业舞台。
在邛崃市共富村的“田野见”智慧农场,创始人黄鑫通过手机管理平台查看温湿度、光照等十余项实时数据。“过去种地凭经验,现在靠数据说话。”这位“95后”坦言,创业初期曾面临土地整合难、技术支撑弱等问题。
转机来自邛崃市的人才回引政策。当地推动村集体以政府投资的“幸福崃稻”智慧农场项目资产入股,不仅协助其顺利流转300亩土地,还配套提供了农业技术指导、数字化设备补贴等支持,为智慧农业落地奠定了基础。
在政策托举和平台支持下,黄鑫的农场广泛应用“阿崃”机器人、无人植保车等智能设备,小麦亩产利润从400元提升至800元,年营业额达867万元。同时,农场产生了“人才裂变”效应,已吸引9名“95后”“00后”青年返乡加入。团队通过打造“麦田音乐节”、搭建会员制电商平台等方式,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人均年增收3500元,实现了“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良性循环。

机器人“阿崃”。(中共邛崃市委组织部 供图)
服务赋能+机制创新:让入乡创业者留得住、能发展
针对入乡人才对本地资源不熟、落地成本高等痛点,邛崃市建立“政府牵头+社区联动+集体赋能”的人才服务机制,提供全流程保障,让外地创业者安心扎根。
南充籍创业者彭朝阳在斜江社区打造的“满忆的院子”田野民宿,周末单日接待游客超百人次。“当初选中邛崃,不仅因为自然风光,更看重当地引才的诚意。”彭朝阳说。

“满忆的院子”田野民宿。(中共邛崃市委组织部 供图)
项目初期,面对道路破旧、农房闲置等问题,邛崃市启动“人才服务专员”机制,由斜江社区书记游方云牵头成立服务专班,协调完成道路修缮、环境整治,并带领干部义务参与项目建设,以服务破解落地难题。
此外,邛崃市创新推出“集体资源入股”模式,指导村集体以基础设施、闲置土地及房屋使用权折算入股10%。目前,该项目采用“租金+薪金”联农模式,带动12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月收入3000元,并带动周边农户农产品销售额增长40%。
培育赋能+示范引领:让本土“田秀才”挑大梁、带民富
邛崃市在大力引进外部人才的同时,也重视本土人才的“育、用、留”,通过技术扶持、平台搭建与荣誉激励,让本土人才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
羊安街道界牌村的周学英起初种植的5亩葡萄因品种不佳、技术缺乏,效益低下。在邛崃市的帮扶下,她成功申请5万元创业贷款引进优质品种,并通过技术培训提升种植水平。加入春界果蔬专业合作社后,她借助“大园区小业主”模式将种植面积扩大至26亩,并注册了“周三姐”品牌,深耕绿色种植。

周学英在葡萄园。(中共邛崃市委组织部 供图)
在村集体支持下,通过举办“春界葡萄采摘节”及新媒体宣传,她的葡萄亩均毛收入达2万元。致富后,周学英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缺技术、资金的村民提供指导并垫付种苗款,配合村“两委”开展技术培训。在她带动下,10余名村民投身葡萄种植,界牌村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200余亩,年产值1500余万元,形成了从育苗、种植到采摘、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如今,周学英正牵头探索“葡萄+研学”新模式,联动村集体打造亲子采摘研学基地,年接待学生团体超千人次。
截至目前,邛崃市通过“政策引才、平台用才、机制留才”的乡村人才工作模式,累计培育农业高素质人才5000余人,带动130余个乡村项目落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