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11月7日电(蒋燕)“扫一扫二维码,应急物资状态实时掌握;点一点手机,隐患信息直报指挥中心……”在四川省雅安市,一场围绕“全灾种、大应急”的现代化能力建设活动,正将应急管理触角从智慧中枢延伸至每个村落。
近日,由应急管理部新闻宣传司与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组织的2025年“新征程上看应急”活动走进雅安,了解这座城市如何构建起守护百姓安全的现代化应急体系。
智慧大脑:打造区域救援枢纽
在四川省区域应急救援雅安基地,科技赋能,让救援更高效。指挥大厅内,“户户响人人响”预警平台连接着雅安14000多个前端摄像头,构建起一张全天候的监测预警网络。
“这套系统不仅实现科普宣传、预警信息精准到户,更打通了指挥中心与受威胁群众的直接对话通道,实现了灾害防治的闭环管理。”雅安市应急技术信息中心副主任刘璐介绍。在今年8月石棉县草科藏族乡田湾河村发生的泥石流灾害中,这套系统助力200余人成功避险。
基地内,一系列高科技装备构成完整的应急救援链条。长航时复合翼无人机,能在“三断”条件下快速构建应急通信网络;多旋翼无人机,能在全市重要区域实现自动起降巡航;具备三级扩展功能的应急方舱展开后面积达16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70余人,集成相控阵卫星、LTE专网基站、超短波数字集群基站等多种通信设备,具备复杂环境下的应急保障能力;机器狗可灵活穿越模拟废墟,执行气体检测与三维扫描任务……
目前,基地已汇聚雅安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雅安市消防救援支队搜救犬分队、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十一局四川队、中国安能集团第三工程局成都分公司等多支专业力量。下一步,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甘孜森林消防支队入驻后,总执勤力量将达340人,覆盖川西地区全灾种救援需求。
物资前置: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应急资源如何快速直达灾区?物资调配如何实现精准高效?雅安创新构建的物资保障体系,让应急资源在关键时刻能够快速直达一线。
“扫描这个二维码,就能看到整个物资库的储备情况。”在石棉县应急物资储备库,工作人员扫描二维码,屏幕上立即显示57446件物资的详细信息。这是雅安市自主研发的应急资源管理平台,能让储备底数一目了然。
目前,石棉县已构建起四级物资储备网络,8.4万件物资中50%以上前置到乡镇。在2022年“9·5”泸定地震中,石棉县田湾河村村级物资储备库的帐篷、棉被快速启用,1小时后20顶帐篷在村头空地铺开,确保受灾群众当晚得到妥善安置。
目前,雅安市储备生活类救灾物资超50万件,可满足14.35万群众应急需求。石棉县应急管理局局长阮钊表示:“我们要确保‘断网不断联、断路不断供’,让群众更有安全感。”
全民参与:“随手拍”织密隐患排查网
科技赋能下,群众也成为应急管理的重要力量。接地气的“雅安随手拍”小程序,上线不到一年便收获1.8万余条隐患线索,群众随手一拍就接入闭环处置流程。
“8月份的时候,我路过文笔山国道318线老路段的时候,发现边坡竹子、树子倒下来阻挡道路,担心夜间通行大家看不清楚会有危险,我就拍了几张照片上传‘雅安随手拍’。”石棉县回隆镇村民李大哥回忆,原本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当天就收到工作人员反馈已成功处置,那时距离上报还不到2个小时,随后自己还收到了20元红包奖励,“操作简单、处置快速,现在村里邻居都愿意当‘安全监督员’,发现隐患就拍。”
平台还接入应急管理部久安大模型。该模型依托海量应急行业数据构建,吸纳危险化学品、煤矿、森林火灾、安全生产执法等领域专业知识,可对上报的隐患图片、视频及文字进行智能分析,提供处理建议,辅助基层工作人员高效决策,让隐患排查处置更精准、更高效。
基层防线:打通“最后一公里”
智慧指挥与物资保障的效能,最终要通过基层落地来检验。在雅安的群山之间,一个个村落正成为应急管理体系的前沿阵地。
从四川省区域应急救援雅安基地出发,沿着蜿蜒山路行车两个多小时,便抵达石棉县回隆镇福龙村。这个彝家村寨的应急小站里,灭火器、救援绳、应急灯等装备一应俱全。
“应急小站虽小,但在灾害发生时能发挥大作用。”回隆镇副镇长唐正浩指着小站内的装备说,“我们定期组织村民进行装备使用培训,确保灾时人人会用。”
该村还建立了应急分队,队员为当地村民,平均年龄45岁。他们每月定期训练,熟练掌握各类救援装备使用。
从指挥中心的智慧大屏,到精准调度的物资保障,再到深山彝寨的应急小站,一条守护生命的安全链正在雅安大地搭建。(完)